目 录

预测一: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展望:全球可达数万亿级别,不逊色于3C、新能源汽车

预测二:2024年全球风电装机增量来自国内海风,主机盈利或具备向上弹性

预测三:本轮光储库存周期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见底,板块有望在春季复苏

预测四:氢能需求将持续翻倍,有望成为电新最具潜力的投资方向

预测五: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在40%基础上再上一步,核心是燃油车下一代产品的特性,关键是快充和智能化

预测六:华为产业链将显著受益于智能驾驶渗透和新车型周期,智能驾驶2024年多点开花

预测七:2024年汽车出海仍呈鲜明成长性,自主车企通过建厂、合资等实现长期发展

预测八:智能化战争时代已来,新一代信息体系成为制胜底座

预测九:智能化引领增长新趋势,关注军工国改军贸出海新机会

预测十:水泥价格和企业盈利有望修复,水泥价格有望小幅回升

预测一: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展望:全球可达数万亿级别,不逊色于3C、新能源汽车

人形机器人行业不断有重量级玩家进入

人形机器人研究起步于双足行走的模仿,在AI时代有望商业化落地。由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教授率先解决了人形机器人的双足行走问题,至此揭开了人形机器人研究的序幕。行走机构的设计以及相应控制方法的解决推动着人形机器人迈向自主式:1973年,加藤一郎等人在WL-5的基础上配置了机械手以及人工视觉、听力装置组成了自主式机器人WAROT-1,人形机器人的研究也逐渐扩展到人工智能方面。1990年以来,机器人的行走能力、智能化和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本田公司的ASIMO是行业的典范。2010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受到了更多大众关注,技术也愈发成熟,2015年,Pepper的市售是人形机器人走入大众市场的重大尝试;2021年波士顿动力旗下Atlas的跑酷视频一经发出便收获百万点赞;电动车巨头特斯拉也于2021年宣布将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Optimus(擎天柱),至此,人形机器人批量生产的商业化时代拉开序幕。

国内重量级玩家不断增多,小鹏、小米等公司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2016年,优必选原型机诞生,腿部拥有12个自由度,实现了多种场景下的行走,2021年Walker X发布,视觉定位导航和手眼协调操作技术全面升级,使得Walker X可以更生动地与人交互,还学会了下象棋。2022年8月,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正式亮相。据2023年10月,小鹏推出了自研的人形态双足机器人PX5,2024年10月小鹏希望人形机器人在自己工厂里面初步使用。华为等公司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2023年6月19日,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注册资本为8.7亿元,市场预期华为也将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

特斯拉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鲶鱼,促进产品快速迭代与商业化落地

从步态行走技术来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2022年4月就完成了第一次步态行走,其后在6月、8月、9月持续完善行走功能,在2023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Optimus已经能够在工厂内实现稳步行走。

从任务执行能力来看, ① 2022年10月,Tesla Bot具备了一定的抓取、搬运、上下料功能。②2023年3月,Optimus展示了使用螺丝刀的功能。③2023年5月股东大会上,Optimus展示了双手处理任务的能力。④2023年9月,Optimus展示了仅使用视觉和关节位置编码器,即可在空间中精确定位四肢的能力,并且能够执行整理物品任务的过程中的克服人为干扰,还可以实现单腿站立和拉伸等动作。

我们认为:①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进展加快。Optimus的物品整理能力已经可以与2023年7月底谷歌展示的RT-2大模型媲美,并且更进一步实现了克服干扰的能力。在运动性能上,Optimus单腿站立并且可以实现拉伸、瑜伽等较为复杂的动作,表明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能上有了明显突破(2022AI DAY 强调过平衡性问题还没有解决)。②视觉方案重要性进一步体现。我们认为,Optimus使用视觉手段精准操作四肢的证明了强视觉方案的可行性,也有望推进其他人形机器人厂商在视觉方面进一步加快布局。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是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自动化设备的有力补充

马斯克预期人形机器人可以用车辆周边、生活居家、工商业和外太空场景。在马斯克在2021年AI DAY提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目标:我们要确保它会一直对人友好,能把人从危险的、重复的,无聊的任务中解放出来,甚至还能跟已经高度自动化的特斯拉车辆生产进一步结合协作。 具体应用场景包括:①车辆周边场景:特斯拉机器人和汽车在底层算法上互通,因此预计Optimus能够协同电动车实现多个场景应用,机器人将成为电动车智能场景中的一环。②生活居家场景:a.初期预计只能完成简单工作,例如室内场景中实现搬东西、收快递、倒垃圾等功能,在外出场景中实现陪伴、监测外界环境等功能;b.在经过真实场景积累,迭代更新算法和功能后,Optimus预计能够进一步从事精细化工作。③工商业等应用场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作为人类生产力的延伸,预计未来可以用于节拍要求不高、灵活性要求高的工商业场景,替代人类从事一些危险或者重复单调的工作。④外太空场景:马斯克在2021年AI日上宣称希望未来能将机器人送到外太空,做一些人类无法从事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要拓展人形机器人在特种领域、制造业和民生场景的应用。人形机器人根据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未来拓展的应用场景包括:①特种领域,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人形机器人将应用于警戒守卫场景,以及民爆、救援等特殊环境。②在制造业中,面向结构化生产制造环节,人形机器人将应用在在装配、转运、检测、维护等工序;面向非结构化生产制造环节,人形机器人将与设备、人员、环境实现协作交互能力,支撑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制造。③在民生领域,人形机器人将应用于生命健康、陪伴护理等医疗、家政场景以及农业、物流等场景。

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展望:全球可达数万亿级别,不逊色于3C、新能源汽车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3C、新能源汽车之后新的颠覆性产品。根据工信部发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崭新且空间庞大的蓝海市场。根据绿的谐波公告,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对社会变革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将人类从低级和高危行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能够专注于高级智慧活动,从而提升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据麦肯锡预测,长期来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120万亿级别,是一个崭新且空间庞大的蓝海市场。根据马斯克在2023年股东大会的预测,未来具备通用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未来的需求会远远超过对汽车的需求,它的需求量可能会达到100亿台,特斯拉长期价值可能都会由Optimus贡献。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迎来极大放量,同时伴随价格下行

现有工业机器人供应链受制于行业规模,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约达到38.35万台,同比增长2.76%;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51.74万台,同比增长34.90%。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347.71万台,同比增长15.33%。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安装量水平,还不如全球挖机的年销量(超过6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2022年销量15.2万台),工业机器人与挖机都是人工替代,且前者应用场景更多,理论上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应该远高于挖机年销量。

由于工业机器人现有行业规模并不算大,供应链还保持着比较高的利润率,未来预计随着与工业机器人在零部件和算法上有众多重叠和相似之处的人形机器人放量之后,一定会推动供应链降本,可以预见,未来在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市场,零部件供应商的单价和利润率都会呈现下行趋势,可以参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利润率走势,但是以价换量,需求会极大爆发。

随着人形机器人放量,零部件价格预计会下降。我们按照人形机器人批量化生产水平,将人形机器人生产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阶段一是量产前,产业链还不完善,各零部件成本主要参考目前市场价格;阶段二是实现批量化生产过程中,产业链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各零部件成本较目前已经有所降低;阶段三是已经完全实现批量化生产,产业链已经成熟,各零部件成本较目前大幅降低。

不同类别零部件降价幅度会有所不同,待规模化生产零部件预计未来降幅最大。汽车通用类零部件目前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未来新增人形机器人批量化生产以后,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望推动其价格继续降低,但是降幅有限,我们假设阶段二、阶段三分别较前一阶段下降10%;自动化通用类零部件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已经有大批量应用,但是人形机器人新增的广阔的空间有望推动其价格明显下降,假设其阶段二、阶段三分别较前一阶段下降20%;待规模化生产零部件目前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如果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未来单一品类用量将大幅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将推动价格大幅降低,假设其阶段二、阶段三分别较前一阶段下降40%。

经过我们测算,完全实现批量化生产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执行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其他零部件在人形机器人分别占比48.82%、12.47%、15.06%、23.64%。根据京东工业品、百度爱采购等网站列示的相关零部件价格,我们对各部件目前市场价格做了初步估算,考虑人形机器人大规模生产以后,零部件供应价格将大幅降低,经过测算,完全实现批量化生产后(阶段三),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执行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其他零部件在人形机器人分别占比48.82%、12.47%、15.06%、23.64%。

过去,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参与者主要为波士顿动力、Ameca等没有实现商业化量产的厂商,零部件主要为定制产品,参与的供应商较少;另一方面,与人形机器人供应链高度重叠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也没有充分放量,供应链规模相对有限。现在,随着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量产展望,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整机企业将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风险提示

①宏观经济和制造业景气度下滑风险: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行业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相关性明显,尤其是和工业制造的需求、基础设施投资等宏观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强相关。若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下游行业投资放缓,将可能影响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

②供应链波动风险:受全球宏观经济、贸易战、自然灾害等影响,若原材料紧缺,芯片等关键物料供应持续出现失衡,将引起机器人零部件制造业厂商生产成本增加甚至无法正常生产,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影响。

③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目前,机器人领域,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研发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机械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哑铃型投资机会,人形机器人与低估值并重》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12月5日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本报告分析师: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SFC 编号:BOU764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李长鸿 SAC 编号:S1440523070001

预测二:2024年全球风电装机增量来自国内海风,主机盈利或具备向上弹性

2024年行业装机展望:2024年国内海风增量明显2024年行业装机趋势:国内:预计2024年国内海上装机保持同比80%以上增幅,新增海风装机10-12GW,陆上装机同比持平,预计为60GW,预计2025年电网消纳水平提升,陆风装机有望实现增长,2024年国内风电增量主要来自海风。海外:预计2024年海外陆风新增装机同比持平,海风装机2024年预计同比基本持平或小幅提升,2025年海外海风装机有望迎来上量。

出货趋势:预计2024年风机、零部件企业出货基本顺应行业趋势,由于2024年需求增量主要来自国内海风,因此含海率高的公司出货弹性较大,主要为塔筒企业。零部件谈价:产业链通常于10月底开启第二年的价格谈判,当前产业链供需形势紧张程度不及去年,零部件企业议价能力相较2022年底有所减弱,主机话语权增强,主机企业2023年毛利率整体呈现下行,预计2024年主机企业盈利有望修复。2024年行业招标展望:2023年1-10月风机招标同比下降33%,预计2024年提升行业招标:2023年1-10月,新增风机招标量50.81GW,同比下降33%,其中陆风招标47.82GW,同比下降28%,海风近5.13GW,同比下降55%;其中10月单月陆风招标2.8GW,同比增长4.8%,海风招标210MW。机组中标价:2023年1-10月,新增风机中标/开标量72GW,同比下降11%;10月陆风中标均价1539元/kW(不含塔筒),环比继续下降,整体来看,2023年中标价相较2022年小幅下降;海风中标均价维持稳定。2024年招标展望:我们预计2024年陆海风招标量同比将呈现较好增长。(1)陆风:2025年特高压释放消纳容量,预计为装机大年,招标通常领先装机1年,预计2024年陆风招标情况较好;(2)海风:2024、2025年海风装机预期同比大幅增长,预计招标形势乐观。

供给端:风电行业融资扩产相对有限,无明显产能过剩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风电装机同比增量为5GW(来自国内海风),2025年同比2024年增量为27GW(来自国内陆风、海风以及海外海风),与需求增量相比,行业供给端扩产相对有序。

2024年国内海风:预计10~12GW,与三大阻力相关性高审批层面:单30、江苏问题审批层面已解决,广东航道问题解决在途。招标节奏:三大障碍涉及项目总容量约13.65GW,其中未招标容量7.85GW,我们预计以上项目将陆续在2023年四季度及2024年完成招标。开工节奏:预计年内可见开工项目:江苏龙源射阳1GW、江苏三峡大丰800MW、广东三峡青洲六1GW、部分单30问题项目(广西防城港A场址700MW、海南CZ8场址500MW);审批层面,青洲五七、帆石一二暂时未见定论。

我们统计了有望/计划于2024年并网的海风项目,合计近16GW,考虑推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相关阻碍,预计实际装机量为10-12GW。据项目目前风机招开标情况来看,已完成风机招标的项目合计8.5GW,招标中项目810MW,未招标项目6.1GW,我们预计已完成风机招标的项目2024年并网的可能性较高,根据项目进度判断2024年国内海风新增装机预计10-12GW。

我们认为,2024年,主机环节是风电各个环节中,为数不多盈利具备向上弹性的环节。原因:(1)2023年中标价格基本企稳;(2)2024年装机增量不明显,加之行业2023年有部分新产能释放,零部件供给充足;(3)高盈利海风、出口业务占比提升,提高风机综合毛利率水平。主机:2023年风机中标价格企稳,降幅相较2021、2022年已明显收窄陆风价格:2022年陆上风机中标均价2075元/KW(不含塔筒);2023年1-10月,国内陆风风机中标均价为1846元/KW,相比2022年均价下降11%,2021、2022年,风机投标价格连续2年每年下降20%,2023年风机价格降幅已明显收窄。海风价格:2022年海上风机北方3200元/KW左右(8~10MW)、南方3600元/KW左右(10~12MW);2023年1-10月,国内海风风机中标均价约3000元/KW,相比2022年均价下降11%,2023年中标均价基本稳定。

2023年行业新产能释放,但2024年需求整体增幅并不明显,主机具备谈价优势从行业需求端来看,我们预计2024年风电行业增量主要来自国内海上,国内陆上、海外预计装机同比2023年持平,因此从风电装机的总量来看,我们预计2023年全球装机112GW、2024年全球装机117GW,2024年同比增长5GW,增幅4.5%。供给端:2023年零部件新增产能释放。我们统计了部分零部件环节产能释放情况,塔筒环节,2023年行业5家头部上市公司新增塔筒产能对应装机8.5GW,日月、金雷新增铸件产能对应装机12.5GW;时代新增叶片模具产能对应装机10GW。头部企业新增产能高于2024年新增装机需求,我们预计在2023年底-2024年初的主机零部件谈价中,主机将占据主导,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

风险提示:1、海风规划政策推动不及预期;2、海风项目推动不及预期:海风项目建设体量、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将影响行业大规模发展;3、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环节盈利能力受损:风电行业整体竞争比较激烈,若行业竞争加剧,进一步激烈的价格战将导致行业内企业盈利受损;4、行业降本不及预期:海风大规模发展还需要以来上游各零部件降本,如漂浮式浮体、整体、海缆等,上游降本不及预期将影响海风大规模推广发展;5、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风电上游原材料主要为钢材,钢材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应风险企业盈利稳定性将造成风险。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电力设备与海上风电行业2024年度策略:需求驱动,共赴上行周期》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日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本报告分析师:朱玥 SAC 编号:S1440521100008SFC 编号:BTM546陈思同 SAC 编号:S1440522080006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